如果有一場遊戲,最後的結果不是生就是死亡的淘汰,你願意為你所愛的人挺身而出,代替他/她上場搏鬥?為了活下去,你,信仰什麼?或是,你能背棄什麼?
  你能否看出所有的訊息,並且正確解讀出訊息暗藏的指示?

  飢餓遊戲是由施惠國主辦,作為都城的人民娛樂與各行政區慶典活動的實境競賽節目(我要活下去的大逃殺版本),而參賽者(貢品),則是由圍繞在施會國周遭的十二的行政區中十二到十八歲男女抽籤選定,每個行政區,一男、一女。
  獲得勝利者,可為他帶來終生富饒,也為他所屬的行政區帶來一整年的米糧、油、糖等獎賞,而其他地區則必須忍受飢餓。所以為了獲得溫飽與勝利,許多行政區從小開始訓練這些孩子,希望他們能在遊戲中獲得勝利,作者給了這些受過訓練的參賽者很貼切的名字,就叫專業貢品。

  飢餓遊戲的目的不單是為了娛樂,也帶有警示與恐嚇意味,為了防止再有行政區結盟反抗施惠國的情況發生,最好的方式就是分化各個行政區,給予利誘的競爭、高壓的恐懼與害怕,製造出不信任的氛圍,讓你無法相信其他人。律規嚴明,也因為人彼此的不信任,所以你不會將任何違反規定的表情、思緒、語言透露出半分,你只能漠然,將一切視為無物;也因為貧窮飢餓,你心理懸念的只有如何不飢餓,那些處在馬斯洛需求層次論中上階層的愛與歸屬、自尊、自我實現的需求,你連想都沒體力。

  凱妮絲自從父親在礦坑意外喪生、母親過於悲傷而患病無法料理家務,她便成為家中的支柱,尋找食物、料理家務、讓自己與妹妹-小櫻保持乾淨整齊,以防官員發現母親無法照顧他們而將她與妹妹安置育幼院中。母親的懦弱讓她學會靠自己能力面對一切與照顧自己,現實的殘酷雖讓她經歷過極度的飢餓,卻也磨練她的求生與狩獵技能。
  
  她挺身而出代替被抽中的妹妹而成為貢品,讓她在家鄉是獵人;在遊戲中,狩獵也被獵補。

  為了求得遊戲的高娛樂性,層層疊疊詳細又嚴密的安排:如奧運的開幕儀式、貢品專訪、受訓與評分等等,甚至還有專職造型設計與導師事前指導。在這本首部曲中,我雖然還弄不懂黑密契在指導凱妮絲與比德-同為第十二區的貢品時所採用的計謀,但我認為他很清楚凱妮絲的思維模式,所以利用比德製造出悲劇戀人的戲劇效果,將具生存天賦但生存機率低的她建造了一個反敗為勝的舞台。

  在生或死,沒有其他選擇的飢餓遊戲中,你會成為什麼?除了殺人,就是被殺,你的選擇呢?除去生或死的遊戲結果,這樣的競賽遊戲背後最真實與深沉的原意逼得你弒人,你只是一枚棋子,一枚施惠國用來警惕人民的棋子;你不屬於自己,也沒有自己。
  人生而良善,但在泯滅這一切才能生存的遊戲中,你能否真心付出信任與關愛?凱妮絲在另一參賽者身上看見妹妹的影子,因此而有了主動進攻炸燬已結盟的專業貢品的食物,扭轉專業貢品的優勢,雖然因此失去小芸,但就整個遊戲的規則來看,下手的,若不是別人,也必須是凱妮絲。
  你只能選擇當獵人還是獵物,你的信仰決定一切。
  為愛而活,是她唯一的信仰。無論是為了家鄉的妹妹、小芸,或是比德(至於她是因中途臨時改變存活人數規則而喚起對比德的情感,或是這情感早在年幼時便深藏心中則不得而知,至少,在首部曲中我仍無法確認),愛讓她堅定與獲得更多機會,活下去的機會。

  我曾經對朋友說:愛無法為你解決一切。
  但也許,愛會幫你安排一切,只要你懷著愛與信仰,祂便幫你安排一切。

  這也許是飢餓遊戲設計時所料想不到的,為了鞏固施惠國的政權,讓人民無法彼此信任與互愛,但卻沒料到在遊戲中出現了凱妮絲與小芸彼此的信任、對比德看似真實的愛,但也許信任愛比信任害怕還需要勇氣,遊戲的結束雖然因著凱妮絲與比德的計謀而破例由兩人獲勝,但遊戲之後的平凡生活是否能延續那樣的革命情感?抑或是讓那愛戀底下的欲求與目的真實的攤在兩人之中?
  
  我想,這只能催促出版社趕快把第二部曲出版出來吧!!


  願機會永遠對你有利。

  p.s:1.預購贈品有四款,誠品、金石堂、大塊文化跟博客來的贈品都不同,我看到博客來的贈品是書中很重要的鳥類-學舌鳥的夾書繩書籤,就好愛好愛呀,所以顧不得這個月已經敗了四本書跟相機帶,又狠狠的訂了預購書跟另外兩本書(揍自己)...
     2.我期待第二部。
  3.我一向不太愛看那種講述人性黑暗面與爭奪耍弄心機、計謀的書籍,但參加這本書的試讀完全是個意外,我原來以為這是...跟食物有關的小說呀!所以當知道獲選試讀之後,我心情低落好一陣,雖然拿到書的當天就津津有味的看完,而且極度想立刻看到第二部曲,但卻怎麼也提不起勁來寫心得,直到Plurk上有人提醒今晚就要截止了,才努力振作來寫這篇心得,不管寫的好不好,但我,很認真的完成這件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莫妮卡 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