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這篇不算心得,到像是一種投射的碎碎唸,不會提及太多電影內容,也沒有劇照,甚至前文不對後文,就說了,是碎唸阿,哈哈。


  我相信,如果我說我期待這部電影很久,也認同這部電影/書中呈現的種種人生、價值觀...會有人對此,頗有微詞,哈哈。看過一些人對這部片的評價,蠻多人,都覺得這是一部推廣觀光的商業電影,或者,是中產階級的無病呻吟。其實,這些看法,都對,因為那都是個人背景所造就的視野所觀看到的真實。
  
---  
  
  當你有了愛你的合法伴侶、收入頗豐的工作、健康的身體、親密的朋友、一幢屬於自己的房子,這樣的人生多美阿,應該很滿足了,怎麼,女主角還這麼不滿足呢?怎麼,還要離婚?還外遇呢?為什麼擁有了別人欣羨的一切,但心裡卻還會覺得荒涼?

  能愛,也能給愛,但是卻發現眼前愛你的這個人,跟自己的頻率已經錯頻,兩人跳的舞步已經完全不同...。這並不是身邊有個人就好了的。如果,如果兩個人沒有辦法傾聽與接納對方、沒有辦法對未來有相同共識、沒有辦法承諾為了共同目標而努力...那麼,只會在婚姻裡越來越寂寞與孤單。

 
  如果以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層次論(這是社會工作中最常用也最簡單的需求分析理論了)來看,人有五類的需求,以金字塔底部,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生理需求,往上第二層是安全需求,第三層是愛與隸屬需求,第四層是尊重需求,最高層則是自我實現需求。如果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無法被滿足,就無法發展高一層的安全需求,然後以此往高層類推...
  
  這樣解釋能理解嗎?(還自以為是老師在上課咧XD)
  
---
 
  一個人獨處時,能安然自在,是單獨;但若不能與自己單獨相處而因此失衡,就產生了孤獨、寂寞。所以女主角發現自己就算躺在丈夫身旁,心裡卻有無法漠視的聲音告訴她,自己,無法再待在這婚姻裡面了,再這樣下去,只有枯萎;就算投入了大衛的懷抱,在熱情消退後,卻仍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時,那種兩倍、巨大的惶恐、不安與寂寞更是壓得自己無法呼吸...

  要說女主角想太多,其實也是,因為有許多女性(尤其是東方女性)明明知道兩個人的關係或婚姻有不對勁,卻仍然會找出許多理由與原因說服自己留下來,寧願維持婚姻的表象,也不會選擇走出去,獨立。
  自由是恐怖的,因為當選擇了自由,就代表必須為自己全權負責,以往在各方面依賴伴侶的協助,也會因為尋求自由而毀滅。離開或留下的選擇沒有人能說好或不好,那只是一種求生存的選擇,許多倡導女權的人,也許會覺得這是一種貶抑,一種勒索,一種剝削...但是,當你極力建議別人如何過生活時,有否想過,你是否誰能夠為當事者後續的人生做全權負責?我想是沒有,就算是我,也不行。

---
  
  我印象很深,是女主角與大衛到好友家聚餐,離去前,好友的丈夫說女主角與大衛越來越像。

  都聽過,夫妻結婚、相處久了,會有所謂的夫妻臉;寵物跟主人生活久了,也會有種相似的感覺,但是,女主角好友丈夫所說的,是種隱喻吧,點出了女主角戀愛的模式,就是在愛情裡失去了自我,是完全複製了成為另一個大衛的意思。

  所以當她了解自己的戀愛模式,是一種失去平衡、近似一種自我毀滅時,就決定離開,離開大衛、離開前夫,到她懷抱美好期待與夢想的國度,去尋找自我。

---

  追尋自我,是往內在尋找,不一定要到遠方。你在哪個國度、哪片土地追尋,那是個人的選擇。而女主角,也只是選擇了她最憧憬與期待的地方。

  只是,我們都不夠有力量與覺知,處在原本熟悉的環境裡,重新發現真實的自己。

  因為,熟悉的環境充滿太多制約、與讓自己失去自我的愛人太近、聯結太強,也太有安全感;而太熟悉的環境,會讓你隨著舊有制約繼續生活,依循著原來的方式行,走,坐,臥,工作,思考,然後讓你想要避開困難(追尋自我)而選擇容易(回到愛人身邊);雖然,前往一個不熟悉的地方是冒險與不安全的,所有的事情都要仰賴自己完成,是刺激且新鮮的,但在這過程中,有太多機會與自己獨處、對話,即使在遙遠國度建立了美好的友誼,也只是讓你短暫的滿足與人聯結的需求,而非依附。

  脫離與情人的依附關係,會產生種種的生理與心理反應,有時單獨一個人會讓這些反應更加劇烈而無法承受;有些時候,卻會極度想要單獨,無法與別人相處。

  不只是成癮這領域,許多社會工作的相關理論中都提到,依附關係是最難脫離的。這個關係,不單是人與人,也包含著人與藥物、酒精、尼古丁,甚或是愛情,只要變成了依附,就會是一種癮,就會過度沾黏;一但過度沾黏,就會失衡,而人生也會因此失去許多(自由、健康、工作、親人,或者完整的人格...等等)。


  
  當你能夠了解,獨立的能力就在自己身上,在你的內在,是你與生俱來的能力,你就能開始,活的很自在。


  女主角將義大利選擇為這一年旅行的第一站,就是靠美食,讓長久以來抑鬱的感官重新甦活,學著快樂而非找娛樂來讓自己快樂,學著享受當下,專注在每個單一且微小之處,就像,買件舒服又性感的睡衣取悅自己,烹調美味的一餐,一份報紙,一杯熱茶,就可以在客廳地板上,野餐,並且享受這種...無所事事的甜美生活。

  當然,我們不需要像電影裡呈現的那樣,但是,有些小儀式,可以讓習以為常的生活瑣事變得特別且讓人愉悅。
  我會在洗澡前就把日光燈關調改開檯燈、在幾個玻璃杯中點燃蠟燭、在薰香燈中加一些花果香調的精油、放輕音樂或者夢的雅朵的CD,洗完澡後,就可以在芬芳的空間內聽著音樂,然後做些保養,就窩在床上看書、上網...
  冬天,就會加上一杯自己煮的熱奶茶,或者泡杯珠露茶,然後專心一致的做一件事情,把這件事的美好發揮到一種極致。

  
  所以,女主角在享樂的國度,學會了享受生活,不帶有罪惡的活在當下,享受每一刻。但是,悲傷與失落仍然存在,只是濃度低了些。


  
---

  每個人都需要愛與隸屬的需求,需要去付出愛,讓這份愛有人收納,但是,愛,並不單指是愛情,也不是一定要有個對象才能付出愛。
  
--- 
 
  與女主角不同的是,我從很小開始,就幾乎是一個人,這裡說的一個人,是指內在或是情感連結部分。從小,很明顯的,我與我的親人無論是在生活習慣或是想法、價值觀上,有很大的不同,也不太認為有必要去改變什麼,然後,長大後也因為並不想投入關係中,所以真正在戀愛的時間非常短少,幾乎所有的時光,我都還是單獨的。
  
  所以我不太能體會,女主角說她『從十五歲起,我不是在戀愛就是在分手,我從沒為自己活過兩個星期,只和自己相處。』這件事情,相反的,我一直都能跟自己相處,反而是跟別人相處時,會不太自在。

  我也甚少會有『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感覺,因為不管是高中或是唸大學,甚或是之後就業找工作,我也都是順著走自己想要走的方向,自己去決定。我想這也是因為,我的父母早已知道我從小就很有自己想法,越是逼迫催促,我就越會搞砸;加上個性又拗,很獨立,不會乖乖接受任何安排,也不會讓自己吃太多虧,所以,一直都不太敢干涉或為我決定什麼事情。


---


  我一直到2008年底26歳(?)時,才認真的把"婚姻與家庭"的這個選項納入我的人生規劃裡,我知道我想要走入婚姻,建立一個家庭,所以這兩年來,開始調整自己。  
  
  尤其,看到許多長輩跟個案的例子,我深深了解,不管是哪種關係,但在關係失去自我、或者說失去單獨的能力,是多麼很可怕的事情。這世界很大,也許我還有很多需要學習與成長,而我現在知道,許多事情與價值觀,會在適當時機自然而然發展。

  許多的許多,我其實還是為了自己。關照另一伴的感受。關心,不代表我會將自己的情緒與對方綑綁在一起,如果到了總是以他狀況來決定我的情緒起伏,那就真的是失去自我了。我想要的是自在的呼吸,不管是一個人獨處或是兩個人相處,我都能夠單獨的,自在。所以我很能理解,在關係裡失去自我,是多麼讓人窒息與荒涼的事情,對"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這本書與電影,也才會有這麼多的感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莫妮卡 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